普慧环保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中国发明的垃圾道技术焕发新生
发布人: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 发布时间:2019-09-04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城市随后将陆续跟进。网络上有各种段子诉苦垃圾分类之难,专家和产业界也在忙着探讨如何解决垃圾分类的难题。一些人认为,提升居民素质,推动自觉分类是根本抓手;另一些人则认为,提升居民素质非朝夕之功,不如用高科技来实现“药到病除”。《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近日了解到,业界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用传统的垃圾道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来破解垃圾分类的痛点和难点。
7月15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广州普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宪坤。他讲述所带领的团队正在从事的项目既传统又新颖,那就是将传统的垃圾道技术加以革新,让其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上焕发新生,这个系统叫“普慧垃圾智能分类管道收集系统(Smart Chute System)”(下简称“管道系统”)。
垃圾道技术曾饱受诟病
二三十年前,中国一些城市里的居民楼会有一个垃圾道,就是那种上下直通式的结构。住户把自家所产生的垃圾用簸箕等工具装着,再倾倒进垃圾道里,垃圾道的出口在一楼,大多用砖混结构的垃圾池,环卫工人定期清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快,居民楼大多为五六层,住户不多,垃圾产生量也相对较少。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楼层越来越高,住户也越来越多。垃圾道开始饱受诟病,例如垃圾落地噪声大、滋生蚊虫、臭气熏天等。大约在2000年前后,新建高层住宅楼在设计上就普遍取消了垃圾道,而老楼的垃圾道也被陆续“封杀”。
不过,李宪坤对垃圾道技术的看法让记者耳目一新。他说:“垃圾道是中国人发明的,当时也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但当前垃圾分类面临的难题,垃圾道这种老技术又有用武之地了,只要将它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就大有可为。”
“技术要为傻瓜服务”
随后,李宪坤介绍他及其团队在上海和其他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考察时的发现,他认为在许多试点地区,小区里的垃圾分类方式很原始且不人性化,比如聘请大量垃圾分类督导员在现场检查居民投放垃圾是否做好分类,并用针扎刀割等方式看袋子里是否有汤汤水水;而小区外的工作人员要么把分类好的垃圾再混到一起运出去,让垃圾分类变成了无用功,要么工作量大增,原来分开运走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只用两辆车,现在要用4辆车来分别运输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随着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车辆还要增多,而且运出去的垃圾往往要到几十公里外进行焚烧或填埋。在讲解的同时,李宪坤还给记者展示所拍照片,其中既有环卫工人把不同垃圾桶里的垃圾混在一起的,也有满载的垃圾清运车在市区走街串巷的,还有垃圾清运车把垃圾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填埋场的。
说到这里,李宪坤以照相机技术的演进为例加以说明:“很多年前,照相还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甚至有培训班专门教人拍照,可是随着技术进步,傻瓜相机出现,人人都能拍出好的照片,现在的手机拍照就更不用说了,朋友圈里每天都是摄影展。我想到一句话,叫‘技术要为傻瓜服务’。垃圾分类也是如此,我们公司目前正推广的管道系统就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让垃圾像水一样
在管道中“流淌”
十几年前,李宪坤去瑞典考察,随后萌生研发“管道系统”的想法。当时,他发现当地医院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不用通过人力走电梯送到楼下指定回收处,而是通过楼内的专用管道输送。他当时想,“这不就是我国早些年居民楼用的垃圾道模式吗。”回国后,他就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垃圾道技术再次焕发青春,以处理垃圾收集和分类难题。
李宪坤说:“我们公司研发的管道系统是利用相对负压技术,在密闭的传输管道中,完成居民小区或商业综合体内的垃圾分类与传输。我们的理念就是不让垃圾落地,也不用人提着垃圾袋乘电梯去垃圾站前面费尽心思地精准分类,而是‘让生活垃圾像自来水一样在管道中流淌’。这种做法不依赖于人的素质高低,而是让垃圾分类更人性化和智能化,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集废为宝。”
据介绍,这种做法类似于早些年我国居民楼应用的垃圾道,但借助各种前沿技术让传统垃圾道模式装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翅膀。首先,投放口设置在各个楼层指定地点,通过垂直管道及水平密封的负压管道,将生活垃圾输送到商业楼地下或居民小区内的处理单元;其次,该系统借助精密的算法以及红外线识别等技术,甄别错误分类投放的垃圾,比如将塑料瓶投放到玻璃制品一类,投放系统将无法闭合,投放端口会以语音等方式提示正确投放;再次,管道系统采用前沿科技手段处理,能自动清洗和除菌,避免管道堵塞以及垃圾腐烂变质发臭滋生蚊蝇;最后,小区或商业综合体内收集的生活垃圾会在地下处理单元内分门别类处理,玻璃、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垃圾自动压缩后交给专门的回收部门,含有大量有机物的生活垃圾则通过真空热解等方式降解成生活柴油及燃料,餐厨垃圾则降解成肥料,实在无法处理的再运出填埋或焚烧。李宪坤说:“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垃圾分类的便捷化和减量化,平均来说,使用我们技术的小区和商业综合体,真正实现分布式分类、收集,并资源化利用,其垃圾减量能超过70%,集废变宝。”
工作人员演示,上面投放不同种类的垃圾会根据系统自动识别投放到塑料、纸壳、玻璃及金属等回收装置内,垃圾在管道中传送速度是25米/秒。
7月23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中心商业区的珠江新城,这栋大楼的第3至68层,就应用了普慧环保公司的管道系统。
记者先来到楼上的垃圾投放口,与记忆中居民楼里的传统垃圾道大为不同。不锈钢材质的投放口洁净如新,有两个投放口,一边标明“可回收物”,另一边则是“不可回收物”。普慧环保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栋大楼是2013年建成的,建成后用了该公司的气动式管道垃圾收集系统,由于当时垃圾分类就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因此就设计了两个投放口,但管道是统一的,投放口有暂存功能,系统通过精密算法确定在各投放口暂存两种垃圾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段将其通过管道输送到地下机房。
地下机房设在该楼的负一层,面积约十几平方米,里面有空气进气阀以及约8立方米的“缓存节”。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机房有超声波料位探头,与1公里外市政中心的总机房联网,“缓存节”快满时就会发出信号,总机房的接收端口打开,其中的垃圾就通过管道输送到总机房。
记者问:“楼层内的管道是垂直的,垃圾可以借助重力作用抵达‘缓存节’,但与总机房如何传输?”
这幢大楼的物业管理人员介绍,与总机房的管道基本为水平的,借助与大气压的压差产生动力传送垃圾,“市政的自来水管网也大多是水平的,一样能传输,有压力就行了,垃圾在管道内的传输速度大约是每秒22~25米,不到一分钟就能传到总机房,比原来用车子送垃圾方便多了。”
垃圾在管道内传送的动力来源就是抽气真空机,而抽气机运行时会产生噪,那噪声污染如何防控?普慧环保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测量,地下机房的噪声强度为60分贝以下,完全符合写字楼的声环境质量标准,“我们这个管道系统在附近多座写字楼应用,至今没有收到用户投诉噪声过大的。”
华南最高楼用上
垃圾管道收集系统
《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从普慧环保官网上了解到,该公司于今年1月获得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也叫广州东塔)垃圾管道收集系统项目的第一标段。该中心位于珠江新城CBD中心地段,高为540米,为华南地区最高楼和中国第二高楼(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2016年竣工的周大福金融中心在广州乃至全国都是显赫的标志性工程。
普慧环保为该建筑配备的垃圾收集系统所用设备都属世界前沿科技产品,系统通过通讯网络与市政主管网相联,能高效、便捷地收集楼宇内的生活垃圾,极大地节约了传统方式收集处理垃圾的人力和物力,还能有效避免垃圾二次污染。据测算,建成后周大福金融中心收集垃圾的费用将降低70%,速度将提高95%。普慧环保的官网称,“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的获得,巩固了普慧环保在高层建筑垃圾分类收集领域的地位。”
李宪坤董事长对《环境与生活》介绍,“能拿到这个标很不容易,周大福金融中心用的是英国的机电顾问公司,该公司对多家竞标企业提供的垃圾收集系统进行对比测试,我带着团队参加了多次实验,最终我们公司的管道系统成功中标,这也代表我们的技术经过了英国公司专家组的认可。”
四栋住宅楼50年
能省5000万元
除了高端的商业综合体适合用普慧环保的管道系统,普通住宅楼用上该系统也能大幅降低垃圾收集和前端处理的人力和物力。李宪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4栋35层的住宅楼运营50年为例,在传统垃圾回收方式下,人工和电梯使用等各项总费用是12172万元(详见文末附表)。但如果采用普慧环保的管道系统,同样这4栋楼,50年间处理垃圾的总费用是7132万元。
李宪坤说,“4栋35层的住宅楼,用我们普慧环保的管道系统,使用50年,可以降低成本约5000万元,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住宅楼增多,我们的规模效应更明显,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再就是减少小区内设置的垃圾收集站,那样会占用昂贵的住宅分摊面积,大幅减少使用垃圾运输车辆,因为我们的垃圾会像自来水一样在楼内或地下管道内流动,还有,我们能做到源头分类,厨余垃圾减量,可回收垃圾的资源利用。综合起来看,处理生活垃圾的社会成本可降低六成,并且大大减少垃圾转运、填埋、焚烧量。”
提起垃圾分类,最让人头痛的莫过于厨余垃圾了,一方面是厨余垃圾量大,媒体统计,我国居民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厨余垃圾中的汤汤水水很多,其中又有鱼刺、肉皮等有机物,时间稍长就散发恶臭,一旦与其他垃圾混合,其他可回收的资源也会真正变成彻底的废物。那么,普慧环保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厨余垃圾呢?
7月24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在普慧环保公司的研发中心见证了厨余垃圾是如何走管道再变废为宝的。
李宪坤介绍:“在新建住宅中,我们的厨余垃圾回收系统一般是融合在整体设计中,从厨房洗菜盆有管道接入楼内垃圾管道,不用再提着汤汤水水的垃圾袋去小区垃圾回收站投放。”
普慧环保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在洗菜盆下方有刀具,能把鱼刺和骨头等打成碎块,再与其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靠真空‘吸入’楼内主管道,到地下室的垃圾处理中心做进一步处理。”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把混杂剩饭、鸡骨和鱼刺还有一大块丝瓜的一袋厨余垃圾,倒在类似于厨房洗菜盆的装置中,刀具将其搅碎后传入管道中。随后,在这座楼地下的处理中心,记者又看到刚才在楼上经过粉碎的厨余垃圾已经到了一个被称为“高温降解箱”的装置中。李宪坤说:“来到这里的厨余垃圾已经通过前端滤油脱水环节,厨余垃圾提取的油能做生物柴油,除去大部水分的厨余垃圾在这个装置里进行有氧及厌氧发酵,18~24小时变成为有机肥料,可供花卉种植和大棚农业使用。”
在这个地下处理中心,记者闻不到普通垃圾站渗滤液散发的臭味,厨余垃圾变身为花肥后,用手触摸时也没有黏腻的感觉。当记者问及厨余垃圾走楼内主管道时是否形成污染,影响其他垃圾回收时,李宪坤笑着回答:“我们管道的材料都采用高科技,全程密封,且管道内是高速气流并设有清洗除菌装置,到楼下的处理单元后,会分别传输到不同垃圾箱中,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本文素材来源于:《中国生态文明》
版权申明: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所转载文章旨在分享和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除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部分作者未能及时联系,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